工研院以科技創新深耕公益13載
【記者戴欣怡/新竹報導】 2024/12/04

你知道「海廢清除後該怎麼辦嗎?」工研院與東華大學團隊,成功將淨灘後的海廢物,透過高溫碳化裂解技術形成生物碳,混合水泥製成人工魚礁,已在屏東海生館成功復育珊瑚,為海洋生物再造永續生態系,實現「轉廢為寶」的永續目標!工研院昨(三)日舉辦「二○二四科技公益經驗分享交流研討會」,現場展示「五G共感穿戴裝置」、「消毒移動機器人」、「公益海廢循環暨海洋牧場」等八項科技公益導入場域落地的技術。未來工研院將持續攜手國內外合作夥伴,以科技結合公益,凝聚成微光照耀臺灣角落,共同增進社會福祉與影響力。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工研院推動公益已經超過十三年,作為國家級的智庫,除了持續深化技術前瞻性,推動跨領域整合,更運用科技創新與應用的力量,透過「科技應用與服務」、「科技教育推廣」及「企業志工」三大面向,將研究成果延伸到社會公益應用;累積至今,已有一百零二項科技運用於公益計畫,更累積超過兩萬五千名志工投入。未來工研院將秉持「用科技做公益,讓臺灣更美麗」的永續願景,創造正效益,讓臺灣更美麗。

工研院副總暨永續長兼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何大安表示,工研院以創新科技攜手夥伴共同落實公益行動,照耀臺灣角落。例如工研院利用「五G共感穿戴裝置」震動背心,結合五G廣連結、低延遲特性,將音樂的節奏與情感轉化成訊號,讓聽障舞者打破音樂的感知界限,實現文化平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