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放療3大困境有望突破
癌症已連續四十二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去年高達五萬多人死於癌症,占總體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目前約有五十%癌友透過放射治療輔助,達到術前減少腫瘤體積、或術後強化治療來降低腫瘤移轉機率。然而,傳統放療因為精準度限制,像是肺癌、乳癌、口腔癌,因腫瘤位置靠近心臟、頭頸部敏感器官,需留意放療傷害到周圍健康器官的風險,導致缺血性心臟病、心衰竭或是脊髓受損。因此,越來越多醫療院所引進結合「治療」與「監測」的適應性放療機台,盼透過提升放療精準度與劑量調控,幫助癌友快、狠、準打擊癌症。
放射治療是癌症醫學的重要手段,除了血液性癌症與部分可透過手術切除的初期癌症腫瘤外,大部分癌症治療皆需搭配放射療法。然臨床上傳統放療常見的三大困境:一、傳統放療計畫通常根據初始掃描制定,無法隨著腫瘤縮小、移位或患者體型變化進行即時調整,將降低治療效果甚至錯過治療黃金期。二、傳統放療輻射難以完全聚焦在腫瘤上,正常細胞也可能受到輻射影響,從而出現如疲勞、皮膚發炎等作用,甚至影響患部旁邊的正常器官。三、傳統放療軟組織成像對比度有限,較難準確區分腫瘤和健康組織,進而影響劑量的準確分布,可能需要增加劑量或重複治療,增加病患負擔及治療時間。
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醫師表示,傳統放療成像對比度有限,誤差值甚至可能高達一cm。由於誤差範圍大、放射劑量無法準確投放,需要採取高頻次、少劑量的方式進行放射療程,以降低副作用及對正常組織的傷害。每位病患平均需進行三十至三十五次的療程,除了癌友往返醫院交通繁瑣耗時,治療效率亦不佳。
高雄秀傳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趙梓淵醫師也指出,當癌友進到傳統放療機台治療時,需長時間憋氣以避免身體位移導致照射偏差,甚至有癌友每次需花費超過三十分鐘時間,才能完成腫瘤定位,對中高齡癌友來說尤其辛苦難熬。
適應性放療雖然並非新觀念,但過去礙於技術層面難以真正落實。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已有結合「治療」與「監測」的適應性放療機台,已於國際被廣泛運用。國內首間引入適應性放療機台的高雄榮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裕為醫師表示,該技術存在三大治療優勢,能幫助癌友快、狠、準打擊癌症:一、放療與監測雙機一體,治療過程中若發現患者腫瘤變化,可根據腫瘤變化情形重新計算輻射劑量。不僅能夠精確聚焦於病灶,也能縮減治療次數,降低患者身心負擔。二、電腦斷層等級影像技術有助於精準定位腫瘤位置,確保輻射劑量準確計算及分布,有效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三、快速的影像導航技術,讓患者約憋氣一次即可完成掃描,不僅成功減少患者移動造成的影像偽影,也縮短患者等待時間,提升治療效率及患者舒適度。
放射治療是癌症醫學的重要手段,除了血液性癌症與部分可透過手術切除的初期癌症腫瘤外,大部分癌症治療皆需搭配放射療法。然臨床上傳統放療常見的三大困境:一、傳統放療計畫通常根據初始掃描制定,無法隨著腫瘤縮小、移位或患者體型變化進行即時調整,將降低治療效果甚至錯過治療黃金期。二、傳統放療輻射難以完全聚焦在腫瘤上,正常細胞也可能受到輻射影響,從而出現如疲勞、皮膚發炎等作用,甚至影響患部旁邊的正常器官。三、傳統放療軟組織成像對比度有限,較難準確區分腫瘤和健康組織,進而影響劑量的準確分布,可能需要增加劑量或重複治療,增加病患負擔及治療時間。
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醫師表示,傳統放療成像對比度有限,誤差值甚至可能高達一cm。由於誤差範圍大、放射劑量無法準確投放,需要採取高頻次、少劑量的方式進行放射療程,以降低副作用及對正常組織的傷害。每位病患平均需進行三十至三十五次的療程,除了癌友往返醫院交通繁瑣耗時,治療效率亦不佳。
高雄秀傳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趙梓淵醫師也指出,當癌友進到傳統放療機台治療時,需長時間憋氣以避免身體位移導致照射偏差,甚至有癌友每次需花費超過三十分鐘時間,才能完成腫瘤定位,對中高齡癌友來說尤其辛苦難熬。
適應性放療雖然並非新觀念,但過去礙於技術層面難以真正落實。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已有結合「治療」與「監測」的適應性放療機台,已於國際被廣泛運用。國內首間引入適應性放療機台的高雄榮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裕為醫師表示,該技術存在三大治療優勢,能幫助癌友快、狠、準打擊癌症:一、放療與監測雙機一體,治療過程中若發現患者腫瘤變化,可根據腫瘤變化情形重新計算輻射劑量。不僅能夠精確聚焦於病灶,也能縮減治療次數,降低患者身心負擔。二、電腦斷層等級影像技術有助於精準定位腫瘤位置,確保輻射劑量準確計算及分布,有效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三、快速的影像導航技術,讓患者約憋氣一次即可完成掃描,不僅成功減少患者移動造成的影像偽影,也縮短患者等待時間,提升治療效率及患者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