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術後 極少數人會晶體脫位、視力不穩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24/12/12

六十五歲日本人長期旅居台灣,最近就醫主訴右眼視力常常起起伏伏,一下清楚一下模楜,以致造成日常生活極大困擾,檢查後發現右眼十年前於日本開過白內障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但後來支撐人工水晶體的懸韌帶鬆脫,看東西時隨著人工水晶體晃動(人工水晶體脫位)而視力不穩定,右眼最佳矯正視力僅剩0.4。

振興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許粹剛表示,人工水晶體脫位是一種罕見但嚴重的併發症,脫位率約為0.2%至3%,即人工水晶體移出眼睛正常位置,造成視力模糊或不穩定,一旦發生就必須處理,這樣才能回復病人視力。

許主任指出,人工水晶體脫位通常與囊袋及其懸韌帶完整性及支撐能力有關,許多誘發因素增加囊袋不穩定及懸吊無力風險,包括白內障手術、先前玻璃體視網膜手術、老化、高度近視、葡萄膜炎、外傷撞擊、色素性視網膜炎、糖尿病、異位性皮膚炎、過熟白內障、過去急性閉角發作、馬凡氏症候群及結締組織疾病(風濕性疾病),上面日本人案例即為這種疾病。

許粹剛主任進一步指出,治療人工水晶體脫位有多種手術選擇,人工水晶體脫位一般復位手術後,可能引起多種併發症,比如復發性脫位、視網膜剝離、感染或前房膿瘍、發炎、出血、角膜損傷、黃斑水腫及眼壓升高。

傳統前房和虹膜固定人工水晶體,往往會出現危及視力的併發症,比如前房積血、繼發性青光眼、黃斑水腫及瞳孔阻滯,而虹膜固定鏡片的晶狀體脫位和隨後角膜內皮細胞死亡的發生率比較高。由於縫線穿過葡萄膜組織,經鞏膜縫合固定鏡片,也有視網膜剝離和眼內出血等風險。暴露的縫線軌道可能導致縫線結和組織侵蝕,並增加眼內炎風險。